
□何厚鋆
張稷,山西榆次南關人,生于1876年,1959年逝世于岳陽臨湘,安葬在臨湘羊樓司單家山。他20來歲時在山西老家聽人說到聶市做茶生意可以發財,便跟著老家的茶商南下,在聶市新街口承接了一家原有的、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茶廠,壓制青磚茶銷往新疆、甘肅、青海以及蒙古、俄羅斯等地和國家。其時,因涌來聶市的制茶、販茶人員增多,茶葉資源一向充足的聶市出現了僧多粥少的情況,成本開支劇增,張稷審時度勢,開始以聶市為根據地,把茶貿生意拓展到整個龍窖山區,即湖南臨湘和鄰近的湖北蒲圻、通城、崇陽諸縣。
張稷與友人先在龍窖山南側主要通道入口處的佛坳(老羊樓司、中州)興辦了一座天順長茶廠,后來他們又在湖北羊樓洞、湖南安化陸續聯營辦起當地天順長茶廠,以佛坳為中心進行網絡式生產銷售,即在聶市進行茶葉的精加工和利用江河湖的地理之便將茶葉銷售出去,其他地方主要從事老青茶的收購和初加工,生產場地擴大到了湖南、湖北多個縣境。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粵漢鐵路開始動工修筑,張稷預測到茶葉的外銷將會在交通方式上發生重大變革,他以晉商獨特的魄力和財力,在民國初年(1912年)一人收購了茶廠的所有股份,將羊樓司天順長茶廠變成了自己獨資經營的商號。民國六年(1917年),粵漢鐵路通車,距老羊樓司1公里的尖山鋪設有火車站,張稷便將天順長茶廠搬遷到尖山鋪(現羊樓司鎮政府所在地),房屋2000余間,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時效快、安全性好的鐵路運輸。此時,他還從山西接來妻兒,把家也安到了臨湘。據當地茶史資料記載:民國九年(1920年)羊樓司天順長茶廠制茶45萬箱,銷售7.75萬元。
據當時的湖南省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的《湖南經濟》第一期刊載了《臨湘茶葉產銷概況》一文,其中記載了當地十余家經濟實力比較強的茶商固有資產情況,以及民國三十五年前十年內臨湘羊樓司茶葉產量統計表、銷量、產品品種、銷售渠道等詳細情況,其中天順長茶廠當屬第一位。茶廠雖然在1944年7月被美國飛機轟炸燒毀,但在1946年尚存有固定資產、附屬設施價值共計5000萬元,而且生產的茶葉品種齊全,有青茶(綠茶)、紅茶、黑茶(磚茶)。茶廠的自有資產遙遙領先于當時的其他茶商,在民國時期是名副其實的中外馳名品牌。張稷時代的天順長茶廠在萬里茶道的節點上,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臨湘茶葉產銷概況》還詳細記載了民國四年(1915年)歐戰爆發,俄國茶商都已停業回國,尤其是日寇侵華期間,1938年臨湘縣倭寇入境,羊樓司村的茶商被日寇轟炸,多數茶商的房屋化為烏有。幸運的是天順長茶廠雖然廠房、設備、車間、庫房被轟炸燒毀損壞,但還有部分設備經過修復仍然可以使用,如壓制磚茶的設備等,每年還可生產磚茶6萬箱。

在張稷的苦心經營下,羊樓司天順長茶廠歷經了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一直生存到新中國建立之初。1949年7月,茶廠被中南軍政委員會派出的“軍管小組”跨省接管,張稷興辦的幾家茶廠被合并為中華茶廠。次年中華茶廠又解散,各自以原來的茶廠命名、經營、核算。天順長茶廠之名得到恢復,1952年,天順長茶廠和1950年由聶市幾家私營茶廠合并而成的臨湘建設茶廠一起再合并為中茶公司臨湘聯合茶廠,又名湖南臨湘縣茶廠聯營處。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天順長茶廠之名隨之消失,羊樓司的原天順長茶廠所在地,后來被稱為茶坊街。張稷先生為臨湘茶業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茶香悠悠,歷久彌香,臨湘人民沒有忘記他的事跡,在最近出版的《萬里茶道臨湘茶》《中國名鎮志·聶市鎮志》中都為他立了專門的傳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