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晗妮
深秋的午后,陽光透過窗欞,在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劉文良的工作室里投下斑駁的光影。屋內陳列著湘西木雕、宋代瓷片,每一件器物都靜默地訴說著時光的故事。這里不像傳統的收藏室,倒像是一方心靈棲息之地,處處流露著主人對生活的思考與熱愛。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木香和舊物的氣息,仿佛時間在這里放緩了腳步,讓人不由自主地靜下心來。
“我從來不在乎它們的市場價值?!皠⑽牧寄﹃黄辞逑吹乃未善?,“這些物件是我與精神對話的窗口,是自己營造的一個安靜之處?!痹谒难壑?,收藏不是資本的追逐,而是精神的回歸;不是對物質的占有,而是對文化的守護。這些被世人視為“破爛”的東西,在他這里卻是無價之寶,因為它們連接了過去與現在,物質與精神,個體與文明。
退后一步 收藏中的人生智慧
在這個人人向前狂奔的時代,劉文良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大家都在往前沖的時候,是不是還有一種方式是退后的?”
他的收藏實踐,正是對這種“退后哲學”的生動詮釋。不同于那些追逐拍賣會、關注市場價值的傳統藏家,劉文良更鐘情于在洞庭湖邊撿拾瓷片,在湘西村落尋訪木雕。這些行為看似“退后”,卻讓他獲得了更深層的前進力量——與歷史對話的能力。他常常一個人走在湖邊,低頭尋找被湖水沖刷上岸的瓷片,他認為每一片都可能來自唐宋,甚至更早。這個過程,在他看來,是一種冥想,也是一種修行。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眲⑽牧贾钢鴫ι蠏熘南嫖髂镜裾f道,“這些在別人眼中無用的東西,卻匯聚成生活的各種可能?!彼谀虾虾罄斯珗@展示學生的畫作和自己收藏的木雕,他經常對學生說:“不是要教導人們如何鑒賞藝術,而是希望啟發大家思考: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那些看似無用的時間投入、情感傾注,或許正是滋養心靈的沃土。”他組織的工作坊和展覽,從不標價,也不拍賣,只是靜靜地呈現,讓觀者自行感受器物背后的溫度與故事。
這種“退后”的智慧,何嘗不是對現代生活的一種矯正?當效率至上成為社會運行的邏輯,當價值衡量一切成為思維定式,劉文良的收藏實踐提醒我們:生活還有另一種可能——慢下來,退一步,或許能看得更清楚。他說,收藏教會他的不是擁有,而是放下;不是前進,而是回望。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AI時代的啟示收藏中不可復制的人性光輝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劉文良有著獨特的思考:“AI可以復制很多東西,但復制不了思想、情感和敬畏之心?!?/p>
在他的收藏中,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工匠的心血與情感。湘西木雕的野性奔放,宋代瓷片的滄桑古樸,都不是機器能夠批量生產的?!懊耖g藝術的精華,融入了工匠一輩子的心血和對事情認真對待的態度。”劉文良說,“這里面包含著人性的美,包含著真善美的釋放?!彼闷鹨患嫖鲀妫忉尩溃好恳粋€線條、每一刀雕刻,都是匠人情感的流露,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理解。這是機器無法模擬的,也是AI難以替代的。
當今社會,技術能夠模仿風格、復制形式,甚至創造看似新穎的作品,但卻很難真正擁有那種“從土壤里生長出來的自由天性”。劉文良認為,真正的創新不是實驗室里冥思苦想出來的,而是從生活的土壤中自然生長出來的。他舉例說,湘西的刺繡、苗銀、土布,都是當地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們與土地、氣候、民俗緊密相連,是文化的活態傳承。
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這一思考尤為珍貴?!癆I可以幫你完成很多普遍性的工作,但天性是機器替代不了的?!眲⑽牧荚诮虒W中注重引導學生從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培養他們的歷史文化素養和情感融入能力——這些正是AI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他常常帶學生下鄉采風,接觸民間藝人,感受最原生態的藝術形式。他說,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喚醒天性,激發創造力。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收藏藝術提醒我們: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那些最古老的人類特質——情感、敬畏、匠心,或許才是最值得珍視和培養的寶貴財富。劉文良說:“我們不能因為技術的進步而忽視了人性的根本,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那些機器無法取代的東西?!?/p>
文化根脈 收藏中的精神歸宿
劉文良的收藏有一個特點:絕大多數物品都來自湘西地區和他生活的岳陽?!拔也幌氆C奇,只收集自己真正了解和文化上有連接的東西?!彼f。
這種選擇背后,是一種文化自覺和自信。在他看來,沈從文的文字、黃永玉的畫作、宋祖英的歌聲,都是從湘西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文化果實?!盀槭裁聪嫖髂艹鲞@么多文化名人?因為那里的文化土壤崇尚天性釋放,不循規蹈矩。”他進一步解釋道,湘西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山水環境的獨特性,造就了這里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每一種藝術形式,無論是舞蹈、音樂還是工藝,都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氣息。
劉文良談到湘西的“趕尸”習俗,他認為這其實源于湘西人“死在外面一定要回到自己土地”的念想。他認為,每一種文化現象都有其淵源,都是一脈相承的。他的收藏,就是對這種文化脈絡的梳理和保存。他不僅收藏器物,還記錄背后的故事和習俗,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文化圖景。他說,收藏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理解,為了傳承。
在全球化浪潮中,這種對本土文化的堅守別具意義。劉文良說:“我們必須從民間藝術、傳統文化中尋找出路。這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更是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才能生長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藝術花朵。”他呼吁年輕人多關注本土文化,不要盲目追逐外來潮流,而是要從自己的根脈中尋找靈感和力量。
對于當代人而言,這種文化根脈的追尋更顯迫切。在物質豐富卻精神貧瘠的今天,收藏成為一種尋找精神歸宿的方式——通過物與歷史的連接,找到自己在文化長河中的位置。劉文良說:“每一件藏品都是一個坐標,標記著文化的流變與延續?!?/p>
回歸生活 收藏的終極意義
采訪結束時,劉文良拿起一塊隨性在路邊撿到的石頭:“你看,這個石頭就像民國大家款款向我走來,穿著白袍。與之初見的那種感覺,是一瞬間的感動。”
這句話道出了收藏的真正意義——不是投資增值,不是附庸風雅,而是在平凡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美,在物質世界中尋求精神的共鳴。他說,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兩忘”,是通過器物達到與歷史、文化和自我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人變得謙卑,也變得豐富。
劉文良的收藏哲學,最終指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做人應該“往無聲處藏”,做藝術則要“往規矩外跑”。這種態度強調內心的寧靜與自由的天性,從各種人設和框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說,現代人太在意外界的評價和物質的積累,反而忽略了內心的聲音和真正的需求。收藏,于他而言,是一種反叛,也是一種回歸。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這種生活態度顯得尤為珍貴。當外賣取代了廚房的煙火氣,當手機交流取代了面對面的真情實感,當結果導向取代了過程體驗,劉文良的收藏實踐提醒我們:生活不應該被簡化為目的性的追逐,而應該是豐富的體驗和感受。他說,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體驗多少,感受多深。
“人的一輩子不是奔向死亡,而是體驗感受?!笔詹厥覂?,每一件物品都是這種體驗的見證,都是生活哲學的具象表達,是生命的一部分。
走出劉文良的工作室,夕陽西下?;厥淄?,他的收藏空間在余暉中顯得格外溫暖。或許,真正的收藏不在于藏品的市場價值,而在于它們所能喚起的情感共鳴和文化思考;不在于占有多少器物,而在于通過這些器物與多少故事、多少歷史、多少人文精神相連接。
在AI 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文化融合與沖突并存的時代,劉文良的收藏實踐給我們以啟示: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那些最人性化的特質——情感、敬畏、匠心,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富;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扎根自己的文化土壤,永遠是創新與自信的源泉。
藏物,更是藏心、藏道。這或許就是收藏藝術給予我們這個時代最珍貴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