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教師 黃哲 黃海洋
一、從國家戰略到地方實踐——“數字農匠”的提出
2023年5月,我們提出“數字農匠”這一育人概念,旨在培養既精通傳統農業技能、又熟練掌握現代數字工具的復合型人才。這一探索與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數字鄉村工匠培育”的國家戰略不謀而合。在此背景下,岳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以“文化立心,數智引領,耕讀一體”為載體,聯合岳陽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湖南中福易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出一條“政府搭臺、學校育才、企業賦能”的協同育人之路。
二、項目基石:三方協同的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
“數字農匠”項目之所以能落地生根,得益于合作三方清晰的定位與優勢互補,形成了“政策資源+教育資源+產業資源”的黃金三角。
學校層面,作為國家重點技工院校、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擁有正高級講師4人、高級講師55人、“雙師型”教師78人,以及包括全國輕工技術能手、省市級專業帶頭人在內的眾多名師。開設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現代服務三大專業群,為跨學科融合培育新農匠提供了豐沃土壤。
政府層面,岳陽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統籌全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運營“96871直播中心”“產融服務平臺”等載體,為項目導入政策支持與市場資源。
企業層面,湖南中福易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的“鄉村振興館產銷地倉”及“96871直播中心”,為人才培養提供了真實的商業場景和技術支撐。
三、核心模式:構建“政產學研推”一體化創新體系
合作以實體化的“鄉村振興數字農匠綜合實踐室”為載體,掛牌“岳陽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實訓基地”“96871直播中心”和“鄉村振興消費幫扶雙創基地”,兼具消費幫扶、數字人才培育與創新創業三大核心功能。
1.政府主導頂層設計
2024年5月,市人社局聯合學校舉辦數字農匠人才培育學術交流活動,匯聚政、校、行、企多方代表,共商數字農匠人才培養大計。此舉正是對人社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的迅速響應與落地,指明方向,提供強有力的政策背書。
2.學校負責人才培養工作
一是樹立“大思政”德育觀,厚植鄉土情懷。針對農村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問題,挖掘岳陽本土文化,開設“三農講堂”,弘揚袁隆平、左宗棠等湖湘英杰精神,實施岳陽精神“五進工程”,培育學生知農、愛農、興農擔當的價值認同。二是構建“大公共課”課程觀,重構知識體系。推行“農學+”路徑,促進農科與機械、計算機、電商、旅游等專業交叉融合,培養懂技術、善經營的“數字新農匠”。三是踐行“大課堂”教學觀,貫通理論與實踐。探索“耕讀研創推”一體化路徑,建設學校、田間、企業、流動四類課堂,并組織志愿服務隊深入鄉村,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真本領、解真問題。
3.企業提供產業賦能
一是建強實訓陣地。在校內建設“數字農匠綜合實踐室”,集中展銷本地名優農產品,為學生提供從選品、陳列到營銷的全鏈條實戰場景,已助力多家企業實現銷售增長。二是運營直播中心。依托“96871直播中心”,組織學生參與政策解讀與農產品帶貨直播,選拔“直播戰隊”走進企業實戰,實現“課堂所學即崗位所需”。三是打造團隊。設立“雙創工作室”,采用“學生主體、教師與企業導師雙指導”模式,企業導師常駐學校,參與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確保教學與產業前沿同步。
四、階段性成果:從“試點探索”到“示范引領”
截至2025年10月,“數字農匠”培育工程已結出豐碩成果。直接受益學生超千人,培養“數字農匠”方向畢業生200余人,就業率高達98%,企業滿意度達95%。學生在各級技能大賽中獲獎30余項,教學成果獲湖南省人社廳一等獎,岳陽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并在第二屆全國技工院校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項目實踐得到了《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勞動保障報》及“學習強國”平臺等國家和省級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與報道,被譽為“校長的田間課堂”“為美麗鄉村插上數字翅膀”。在2025年“湖南省技工教育賦能展演活動”中,作為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廣。
五、未來規劃:讓“岳陽經驗”走向全國
岳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岳陽市高級技工學校)以“數字農匠”培育工程為抓手,實現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面向未來,我們將聚焦三大工程持續發力。
硬件升級工程:建設農業大數據平臺,配備電商直播設備,打造一流“數字農匠”孵化搖籃。能力進階工程:每年組織千人次學生深入鄉村實踐、舉辦十場省市級直播賽事、開發系統化的“數字+農業”課程體系。成果固化工程:聯合政校行企力量,編寫發布《數字農匠人才培養白皮書》,出版國內首部《數字農匠培育理論與實踐》專著,并牽頭制定湖南省“數字農匠”技能等級標準。
我們堅信,通過持續探索與創新,“數字農匠”的岳陽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必將更加成熟、更具影響力,為全國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