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10月16日訊(云融)“以前收完莊稼,秸稈要么堆在田埂上,要么得費勁清理,現在機器一來全搞定,還能換收益!”10月中旬,云溪街道建設村的農民李大爺看著田埂上整齊碼放的秸稈捆,笑得合不攏嘴。如今,在云溪的田野上,曾經讓人頭疼的秸稈正上演著“變形記”,打捆離田、滅茬還田等成為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新舉措。

打捆離田:秸稈捆成“金元寶”
秋收后的稻田里,伴隨著轟隆隆的機械聲,幾臺新型秸稈打捆機正來回穿梭。散落的秸稈經抓取、壓縮、捆扎,變成緊實的方塊草捆,整齊排列在田邊等待運離。這是云溪區推進秸稈打捆離田的日常場景,如今這樣的“無煙火”秋收已成為常態。

目前,云溪區已有5臺新型打捆設備投入使用,每臺設備每天能完成近五十畝田的打捆作業,顯著提升了秸稈收集效率。回收后的秸稈“身價倍增”,有的被送往企業加工成燃料,有的變成養殖場的飼料,真正實現了“從田間到車間”的全鏈條利用。這種“政府牽頭、企業收購、農戶受益”的模式,不僅讓田間環境煥然一新,更從源頭減少了焚燒隱患,讓農戶在省心省力的同時獲得額外收益。


滅茬還田:沃土藏著“生態經”
在陸城鎮丁山村的連片農田里,另一番景象同樣熱鬧——收割機收完稻谷后,秸稈隨即被滅茬,粉碎機粉碎還田,碎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合,眨眼間“廢棄物”變成了“有機肥”。


近年來,各鎮(街道)不僅持續加大滅茬還田技術的宣傳與指導力度,還將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比例提高至50%,充分調動了合作社等農業主體的積極性。如今,滅茬還田面積逐年擴大,不僅讓農戶每畝節省人工清理成本數十元,更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為糧食增產筑牢了“土根基”。
深入宣傳:環保理念入人心
“告別秸稈焚燒煙,開啟循環新詩篇。綜合利用降碳排,農鄉生態永盎然。”這樣的宣傳語在云溪區的村頭巷尾隨處可見。為讓秸稈綜合利用理念深入人心,云溪區打出了“線上+線下”宣傳組合拳。


鎮村干部、農技人員下鄉入戶,通過發放宣傳冊、現場演示、面對面講解等方式,把政策利好和技術要點送到農戶身邊;同時依托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渠道,推送科普短視頻、政策解讀圖文,生動解讀秸稈綜合利用的生態價值與經濟收益。多維度的宣傳引導,讓“綠色處理、循環利用”成為越來越多農戶的選擇。
企地攜手:循環鏈條強起來
“農戶愁秸稈沒處去,企業愁生物質資源不夠用,現在合作共贏,兩頭都省心!”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林柱告訴記者,通過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搭建“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平臺,推動企地攜手破解秸稈處理難題。
目前,云溪區正著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技賦能、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年處理秸稈能力穩步提升。秸稈經加工后變成生物質燃料、有機肥料等產品,既解決了企業原料短缺問題,又帶動周邊農戶實現“家門口增收”,為綠色農業注入強勁動能。
據悉,2025年云溪區水稻種植面積約5.4萬畝。今年來,云溪區堅持因地制宜,扎實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目前實施打捆離田0.6萬畝、低茬收割粉碎還田4.08萬畝、稻蝦全量還田0.72萬畝。
從“一燒了之”到“變廢為寶”,從“生態包袱”到“綠色財富”,云溪區用一套秸稈綜合利用的“組合拳”,走出了生態與經濟雙贏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