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10月17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政 通訊員 張鴻)10 月 17 日,洞庭湖博物館數智廳內座無虛席,一場主題為 “濕地保護?解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自然教育課在此溫情開講。岳陽市林業局濕地保護中心副主任米岳軍主講,為現場 200 余名游客、老師與學生帶來了一堂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的濕地知識盛宴,讓大家沉浸式感受岳陽濕地的生態之美,筑牢濕地保護意識。

“濕地是什么?它不是簡單的‘有水的地方’,而是具有顯著生態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積水地帶,更是與森林、海洋并稱的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課堂伊始,米岳軍以《濕地保護法》中的權威定義為切入點,結合通俗生動的比喻,將 “水來的多、走的少,土壤和植物幫忙留住水” 的濕地形成邏輯拆解為 “雨水攢出來”“河水漫出來”“地下水冒出來”“水蒸發太慢”“植物幫忙存水” 五種成因,搭配東洞庭湖、汨羅江濕地等本地案例,讓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直觀易懂。
在 “濕地探索小知識” 環節,米岳軍通過展示岳陽市濕地分布圖,自豪地介紹:“岳陽濕地總面積達 2852 平方公里,不僅是湖南濕地面積最大的城市,更成功躋身國際濕地城市行列?!?他詳細列舉了東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汨羅江國家濕地公園等 6 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以及 6 個省級重要濕地的生態特色,還特別提及 163 公里長江岸線綠化帶與鐵山水庫的生態作用,讓現場聽眾深刻認識到岳陽 “濕地之城” 的獨特稟賦。

“濕地是人類的‘淡水庫’‘基因庫’‘碳庫’和‘糧庫’。” 米岳軍用 “四個庫” 精準概括濕地與人類的緊密聯系。他通過普利斯特利實驗原理,解釋濕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 “碳匯” 功能;以白鷺、小白額雁、鴻雁等洞庭旗艦物種為例,展現濕地作為 “動物家園” 的生物多樣性價值;還列舉了蓮蓬、蓮藕、藜蒿等濕地植物,以及白泥湖金黃大蟹、各類魚蝦等水產資源,讓大家真切感受到濕地是 “看得見、摸得著” 的生態寶藏。

課堂上,米岳軍沒有回避濕地保護的現實挑戰。他通過對比 “保護濕地” 與 “破壞濕地” 的不同結果,清晰指出隨意挖泥、亂扔垃圾、砍伐紅樹、排放污水等行為對濕地生態的危害,同時也傳遞出岳陽守護濕地的堅定決心:“目前我市已建立 46 個濕地保護地,通過舉辦洞庭湖觀鳥節、開展聯合巡護執法、推進‘十年禁漁’、實施濕地修復等舉措,持續為濕地生態保駕護航?!?當提及 2025 年 7 月岳陽成功斬獲 “國際濕地城市” 稱號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自豪感在聽眾心中油然而生。
“保護濕地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每個人的日常行動?!?在課程尾聲,米岳軍發出倡議,號召大家從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不亂扔垃圾等小事做起,還邀請現場聽眾加入岳陽濕地守護團隊,共同參與濕地保護社會實踐。他帶領大家宣讀濕地宣言:“以我之名,守護濕地!今日衛士,明日棟梁!” 鏗鏘有力的誓言,成為現場所有人共同的生態承諾。
課程結束后,游客與學生們紛紛表示收獲滿滿。外地游客張先生感慨:“岳陽不僅有秀美的濕地風光,更有扎實的保護行動,這座‘國際濕地城市’名不虛傳!”
此次自然教育課是岳陽市林業局與洞庭湖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系列自然教育課堂中之一,此次講座,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濕地的生態價值與岳陽的濕地保護成果,更播下了生態保護的種子。未來,岳陽市林業局將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濕地科普活動,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理念深入人心,為守護岳陽的 “綠水青山” 凝聚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