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實踐——
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5%的綠色答卷
徐遠鵬 陳細兵

資料圖片
農作物秸稈如何處理,曾是困擾農業生產、農村環境的老大難問題。如今在岳陽,這個問題正通過系統化改革得到有效解決。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岳陽市中晚稻面積408萬畝,預計秸稈可收集量約261萬噸,利用量約249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5.4%。這一數字背后,是岳陽市推進農作物秸稈“五化”高效利用改革的創新實踐。
系統謀劃,高位推動凝聚合力。岳陽市將秸稈“五化”改革納入全市“5+15”重點改革事項,印發了《岳陽市建立農作物秸稈“五化”高效利用改革實施方案》,堅持分月調度和專項督導。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部署,到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指導,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這種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為改革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準施策,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改革需要精準的路徑支撐。岳陽市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秸稈資源電子臺賬,摸清資源底數;完善收儲運體系,湘陰縣正在推進13個秸稈綜合利用中心和網點建設,計劃到2025年底擴建10個3000平方米以上收儲運營中心,3個3000平方米以下收儲運營網點;投入資金力度空前,累計爭取上級資金6446萬元,市縣整合投入5448萬元,為秸稈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裝備支撐,破解收集處理難題。機械化是秸稈規?;玫年P鍵。全市已落實還田機具4039臺、滅茬粉碎機204臺、打捆離田機具1557臺,這些專業裝備的投入,有效解決了秸稈收集處理的技術瓶頸。同時,積極引進跨區域秸稈綜合利用專業組織,提升了作業效率。
市場主導,培育多元利用格局。岳陽市著力培育市場主體,新建收儲運網點66個,新增倉容23萬噸;引進培育重點秸稈收儲運企業76家,其中萬噸處理能力以上企業15家;簽約跨區域專業收草隊18個,實施中晚稻離田作業90萬畝。特別是與湖南華能環保公司簽訂20萬噸秸稈摻燒合作框架協議,打通了“田間地頭”與“能源工廠”的產銷渠道。
創新模式,分類施策提升效益。針對不同作物特性,岳陽市推行“分類施策,多元利用”模式:早稻秸稈全面粉碎還田,中稻秸稈以還田為主鼓勵種植綠肥,晚稻秸稈打捆離田為主,稻蝦共作田秸稈則以飼料化利用為主。這種精細化管理的模式,顯著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
機制保障,構建長效發展體系。按照“政府引導、科技支撐、市場運作、企業主體、農民參與”原則,岳陽市正加快構建市場化運作成熟的“收—儲—運—加—用”產業化鏈條。通過將秸稈利用工作納入糧食安全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建立起了長效推進機制。
岳陽市的實踐表明,秸稈綜合利用不僅是環境治理的必要舉措,更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從“廢”到“寶”的轉變,需要政府、市場、農民多方協同,需要技術、裝備、模式、機制等多維創新。這份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5%的綠色答卷,為各地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作者分別系岳陽市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岳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