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生出“金和銀”
鐘吟
據10月13日《岳陽日報》報道,金秋十月,岳陽大地林木蔥蘢、產業興旺。從汨羅西長村的藍莓基地到徽山村的千畝梔子花海,昔日“窮山溝”正蝶變為“金銀山”。這背后,是岳陽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生動實踐,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基層落地生根的鮮活注腳。
林改,改的是權屬不清、經營分散的舊格局,立的是資源活化、產業興旺的新機制。岳陽以高位統籌構建責任鏈條,將林改納入市委深改委和市政府年度重點任務;以制度創新激活資源效能,率先推行集體林地收益權證,打通林權流轉、抵押、評估“最后一公里”;以金融賦能、科技引領、模式創新培育發展動能,推動油茶、竹木、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2024年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440億元,25萬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這組數據,正是林改釋放生態紅利、激活經濟潛能的有力證明。
尤為可貴的是,岳陽在改革中堅持系統思維,不僅“改”出效率,更“融”出價值。通過“小山變大山”整合碎片化林地,通過“631”分紅機制平衡企業、農戶與村集體利益,通過“國家儲備林+油茶基地+農戶”等多元模式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更以碳匯交易、GEP核算等前沿探索,推動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化,讓“空氣也能賣錢”成為可能。這種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躍升,正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層邏輯。
當前,全省深化林改現場推進會將在岳陽召開,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打造林改“岳陽樣板”,不能止步于現有成績,而需在制度集成、科技支撐、利益聯結等方面持續突破。要讓更多“沉睡”的林地活起來,讓更多農民從“靠山吃山”走向“養山富山”,讓綠色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與動能。
綠水青山不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關鍵在于改革的深度與制度的溫度。岳陽林改的實踐啟示我們:唯有以改革破壁壘、以創新賦價值、以共享促共富,才能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勝勢。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綠水青山正汩汩涌出“金銀”,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