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陽日報10月17日訊(全媒體記者 方 璐 通訊員 謝 偉)秋收過后,屈原管理區鳳凰鄉的田間地頭不見往日秸稈焚燒的煙火,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轟鳴的打捆機。它們穿梭于田壟之間,將散落的稻秸快速拾起、壓縮、打捆,變成一個個整齊的“金色方磚”。這套高效的秸稈離田作業,正是該鄉構建綠色農業循環體系,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關鍵一環。
面對全年8.2萬畝水稻產生的巨大秸稈存量,鳳凰鄉一改過去“一燒了之”的舊習,積極探索“政府牽線、企業運作、農戶受益”的創新模式。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免費為農戶提供機械化秸稈處理服務,同時配套建設了3處大型收儲點,每個收儲點面積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存儲體量可達5000立方米,為秸稈的規?;厥盏於藞詫嵒A。
“機器作業效率高,成本低,還不誤農時!”一位正在田頭查看作業情況的種植戶高興地說。據悉,當地旺農、頂峰等合作社已投入多臺專業設備,確保了秸稈收儲運環節的順暢高效。
這些離田的“生態包袱”被運往加工企業后,迎來了價值的“華麗轉身”。通過飼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等多元路徑,秸稈被轉化為青貯飼料、生物質燃料和有機肥,不僅服務了養殖業與清潔能源領域,更最終反哺農田,形成了一條“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綠色產業鏈。
該舉措不僅從源頭上杜絕了焚燒污染,降低了農戶耕作成本,還為村集體與企業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鳳凰鄉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的常態化與產業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勁的綠色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