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梁石
湖南省岳陽君山島是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地標。四十多年前,我在湖南師大地理學院讀本科時就到過君山島實習。今年8月,我專程到君山島故地重游,既是再次體驗詩仙李白“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的美麗風光、劉禹錫“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君山湖景,感懷黃庭堅“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的開懷豁達,更是去探尋閩湘歷史上一段鮮為人知但又值得回思稱道的深厚淵源。
從洞庭君山到馬尾君竹——千年遷徙的族脈印記
福建福州馬尾君竹村世代聚居著任氏宗族。最早的淵源要上溯至湖南岳陽,君竹村任家祖先是從湖南岳陽洞庭湖的君山遷徙至福州的。史料可查,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岳州任獻文和任獻明兩兄弟為避戰亂,從洞庭君山出發一路遷移,到了福州馬尾君竹村,兄弟倆發現此地山形水勢像極了家鄉君山,故就地定居下來,以老家的君山命名,寓意對家鄉的懷念,展現不忘根本之志向。任氏始祖勤奮開拓,繁衍子孫,在馬尾君竹村延脈發展,散枝發葉,后又遷入周邊縣市,也有到海外發展,還有遷到我國臺灣等地的,這實際上構成了湘臺閩臺歷史的血脈相連。
無獨有偶,緣聯兩頭,閩湘兩個“君山”共同續寫著閩湘歷史文化人脈族緣。岳陽君山在歷史上就非常有名,相傳《荊州記》記載:“君山上有道通吳之包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洞庭湖中有山,曰洞庭山……湘君所游和所居之地,故曰君山?!本矫Q有紀念君妃之意,有對聯稱:“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本教幱诙赐ズ校且粋€擁有湖光山色的半耕半漁之地。

而福州馬尾的君山,及山下的君竹村,是任姓祖先從中原遷移到岳陽洞庭湖的君山后,又繼續南遷入閩,在馬尾“君山”“君竹”定居下來后世代繁衍。任姓是馬尾君山第一大姓,他們依閩江而居,過著半耕半漁的生活。如今在福州馬尾的君山和君竹村留下了祖先居地歷史文化的記憶。今年2月筆者專門到馬尾君竹村調研,登上馬尾君山縱覽閩江之秀,拂面閩江在此分叉的三江來風,感受“靈山福地”高古氣韻。走進君山腳下的任氏宗祠,古樸莊嚴,規制宏大。宗祠族譜記載著祖先任氏兩兄弟遷入福州的歷史,他們的出發地就是洞庭湖的君山,有山有水、風光宜人,適于農耕植茶和漁作,馬尾君竹仍依稀保留著祖地生產生活的遺風。
任氏家族勤勉奮發,君竹村民頑強剛勇,開拓進取的精神承傳祖地民風。清代,馬尾創辦了福建船政,任氏族人利用靠近船政學堂優勢,到船政做事或報考船政學堂,走出了眾多海軍將領和水兵。自1867年以來,君竹任氏家族涌現出了許多海軍世家,走出1000多名海軍將士,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最大水兵家族,為中國海軍海防作出了重大貢獻。
無“任”不成艦——近代海防的血性篇章

100多年前的馬江海戰和甲午海戰是發生在中國東部沿海悲壯的海上交鋒,是中國強海御敵的保衛戰。透過歷史的風煙,馬江海戰和甲午海戰到現在已經分別有140多年和130多年了,這兩場海戰雖然失敗,但卻是中華民族圖存救亡的一場初戰,是中華民族抗擊外敵振興國威的艱苦嘗試。
在這兩場海戰中,可以發現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迎戰的福建水師和北洋水師入列艦中,帶兵打仗、指揮戰艦的主要是福州人,而艦上水兵多是福州馬尾君竹村的任氏族人,筆者認為,這一歷史現象是“無湘不成軍”的福建版本,也是對“無閩不成艦”史象的進一步佐證,謂之為“福州管帶任家軍”或“無任不成艦”也是恰當的,這里蘊藏的一段閩湘船政文化淵源與跨省聯系的歷史素材值得回思。
1884年8月,馬江海戰迎戰的福建水師主力艦有11艘,艦中海軍官兵福建籍居多。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朝海軍有四支水師艦隊,稱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水師。北洋水師中大部分軍官畢業于福建船政學堂,北洋水師主要將領中除丁汝昌是安徽人、鄧世昌是廣東人外,其余基本上是福建人,絕大部分是福州人。
甲午海戰中,“經遠艦”是其時參戰的中國海戰主力艦,管帶林永升是福建侯官人。同治六年(1867年),林永升考入福州船政學堂,是第一期畢業生。在悲壯的甲午海戰敵眾我寡的危急時刻,林永升管帶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率艦上全體官兵勇猛抗敵,艦船幾經炮火殲擊仍勇猛開進,直至沉沒于黃海大連附近黑島海域,林永升與200余官兵壯烈殉國,譜寫了一曲不畏強敵英勇抗戰的愛國主義壯歌。清政府因林永升在海戰中的表現授其“爭先猛進,死事最烈”勛,追贈太子少保。與林永升同艦殉國的有幾十名福州馬尾任氏家族族人,有名字可考的艦官十多名,如經遠艦正副炮弁任其德、任升燦;水勇、魚雷副頭目任金仁、任新鑾、任金榮;艙面副頭目任稊等,還有許多任氏水勇,這些任氏族人基本來自馬尾的福州君竹村。福州馬尾君竹村族人先輩并不是本地人,而是與湖南洞庭湖君山和船政文化有著歷史遷徙的深刻淵源。
馬尾君竹任氏家族水勇在甲午海戰中表現出忠勇愛國的氣節已在有關史料中明載,而在之前的馬江海戰中表現出的英勇作為卻石沉史海鮮為人知。據馬尾君竹村任氏家族族譜記載,在馬江海戰發生的早期,君竹任家村民表現出湖湘文化的血氣,主動防敵抗戰,頂替未及時應戰的正規軍,自發組織起來抗擊法軍。1884年8月,法國遠東艦隊6艘軍艦侵入馬尾港,伺機攻擊清軍。其時清廷腐敗無能,執意求和,采取不抵抗方針,導致被動挨打。8月23日,大量任氏鄉勇主動參戰迎敵,保衛國土,遭法國軍艦炮擊而犧牲。
馬尾處于閩江下游出??冢c臺灣僅一水之隔,距基隆港較近,自古是福州城之水上門戶,近代辟為五口通商口岸。早在1866年湖南岳陽人左宗棠倡導創辦船政,福州沈葆楨接力船政事務,這里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成就了船政文化的興盛,持續了閩湘文化的歷史淵源,也使馬尾君竹村有志青年有了用武報國之地。
在馬尾君竹村居住的任氏家族自古遺傳勤奮攻讀、執著上進的耕讀文化基因,在船政發展時期,大量任氏族人蜂擁送子弟到船政學堂,一時形成“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熱景。任氏族人有部分考上正規學堂,另有大量文化程度較低的報名參加水勇,學有所成的任氏傳營教官照顧族人從家鄉招募大量水兵,促使君竹的任家子弟源源不斷當了船政水兵,造就了中國近代海軍的“任家軍”之說。
“任家軍”作戰勇敢、勤奮堅韌,流淌著中華民族優秀基因,傳承了從中原漢人遷入湖南岳陽君山的湘籍先人、后又遷入福州馬尾的任氏先賢一代代優秀品質,其歷史事功可比肩閩湘歷史上的湘軍、楚軍、湘勇稱譽之說,鑄就了“任家軍”海軍兵勇的剛韌傳奇。
從文化交流傳承的視角來解釋閩湘歷史上的這段淵源,我們可以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內在力量。在福州馬尾君竹任氏宗祠里,懸掛著“五知堂”牌匾,這是宋真宗為表彰任氏家族的貢獻親賜給任氏家族的。“五知”為“知恩、知命、知道、知足、知性”,集傳統儒教和理學的“濂學”“閩學”要義,是教導后代如何做人做事的家訓,正是兩次海戰中任家村民和“任家軍”展現盡職盡責、舍生報國擔當的精神源泉,也是閩湘共創船政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核。
福建船政文化孕育的人才雖然歷經中法馬江、中日甲午海戰而光華失色,但船政文化的傳承卻植入中國的海洋開放之夢想,船政學堂、船政教育的薪火不斷傳續。中國海軍教育在天津、煙臺、南京、廣州等地的學校都受到船政文化教育模式的影響,歷任海軍總長、海軍總司令以及一大批海軍軍官都來自福州籍或福建人。
湘江夜話的海洋延伸——洋務先驅的“海國圖志”

湖南雖然是內地省份,但也傳承著重視水師、強化海防的理念。作為一個內地省份,湘軍湘勇善戰陸地世人皆知,但也早早謀劃水師防務,與中國海軍有著深刻淵源。
1849年冬夜,湘江的一葉扁舟上,62歲的林則徐與37歲的左宗棠進行了一場關于“海防”與“塞防”的長談。林則徐和左宗棠是聯結閩湘文化淵源,致力為國報效的杰出代表。
林則徐早在任湖廣總督時,就到岳陽考察過?!读謩t徐日記》道光十七年(1837年)載:“8月28日登岳陽樓,望洞庭全湖,乘船由水路經過湘之善化到長沙?!绷謩t徐從湖北監利到洞庭湖岳陽考察水利防汛和岳州水師水務,關注洞庭湖及君山島周邊的堤防,抒寫了閩湘文化歷史淵源的岳陽洞庭湖篇章。
從岳陽湘陰走出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創建中國近代的第一支真正的海軍,即福建水師。左宗棠任閩浙總督極力倡導在福州創辦船政,福州人沈葆楨接任后造出一批艦船并于1879年成立福建水師,成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因而左宗棠、沈葆楨都可被稱為中國海軍之父。與福州馬尾君竹村接鄰的羅星塔一帶處于扼守閩江口的戰略要地。福建船政之所以選址馬尾羅星塔君竹村一帶,是左宗棠細心考察甄選的結果。
1850年,林則徐從云貴總督位上辭職回鄉養病,時刻反思著廣東禁煙時被洋船欺壓的軟肋,專門考察了閩江口防務,致力重整閩江口海防,主持重修了數十處炮臺,其中包括馬尾羅星塔君竹村一帶的炮臺。左宗棠數次親臨馬尾羅星塔、君竹村一帶閩江口岸視察,1884年他以欽差大臣身份回福州處理中法馬江海戰事務,感嘆先輩恩師林則徐在閩江口選建海防炮位的精到,心里尤增踐行洋務、報國圖強的志向。
曾國藩是湘軍創始者,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者。1853年,曾國藩組建湘軍。彼時太平天國軍占據的長江流域地區,水系發達,有長江及支流縱橫之險。水軍強大,謂為“以舟楫為巢穴,凡律水之區,城池無不摧毀,口岸無不蹂躪,大小船無不擄”。如果不備水師不可能與太平軍戰斗,因而曾國藩、彭玉麟先在湘潭楊梅洲建立船廠,從粵省引入先進技術建造船艦和火炮火器;又在湘水上游之衡陽筷子洲,建立水師日夜操練。為與太平軍爭奪制江權,曾國藩在筷子洲建立造船廠,并秘密訓練水師,逐步形成正規的水軍水師,在長江流域與太平軍角逐。
而作為創造“任家軍”祖地的岳州,是湖南唯一直臨長江通江達海納湖的城市,在中國水師海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清代這里駐扎著岳州水師營,湘軍水師統領之一的楊岳斌在岳州抗擊太平軍展開了湘陰保衛戰,毅然組織軍隊守衛湘陰,硬是保住了湘陰縣城;以楊岳斌水師為先鋒的湘軍水師在岳陽城陵磯一帶大戰太平軍,又溯長江而上先后收復了岳州、武昌、漢陽等地。清早期在岳陽設立岳州水師營,負責洞庭湖及長江水域的防守,守衛巴陵、臨湘、華容等地水路。岳陽的城陵磯宋代開港,明代設巡檢司,清代設立中國第一個海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君山島是攻守岳州的要沖,是水師回旋騰挪之要地。離城陵磯咫尺的君山島自古以來是戰略要地,扼守洞庭湖東部入口的咽喉。
無巧不成書。元代時有一個福州福清人叫何尚父的在岳州當過知府,留下良好口碑。元代滅亡后其子何仲謙鑒于其父深受岳州百姓擁戴及岳陽的山水之宜,決定落籍巴陵縣成為巴陵人,以此開啟了閩籍何氏家族一支在湖南岳州繁衍的歷史。岳陽何氏出了有名后代何錦云在湖南和福建任過官,當過福建候補通判,順昌、福鼎兩縣知縣。離任時當地百姓懸掛“官清民樂”燈籠以示贊揚,辭官回岳州后倡修洞庭湖凌云塔,是湖南省現存最大的石寶塔之一;還建造船難救生機構,為岳州洞庭湖沿岸百姓造福,一時傳為佳話。
從歷史烽煙到文旅新篇——君山島的雙重敘事

此次岳陽君山島之行收獲滿滿,尋蹤福州馬尾君山任氏家族的源脈之地,解鎖閩湘兩個“君山”的文化淵源,心中涌現閩湘先賢為國擔當的歷史畫卷。古為今用,薪火相傳。與當年相比,現君山島的旅游開發已是煥然一新,昔日島內的土路變成寬敞的柏油馬路,游客入島有大巴車擺渡。君山銀針御茶園、柳毅井、二妃墓、湘妃祠等景點修繕一新,5A級景區的管理服務井然有序。泡出的君山銀針茶豎立杯中一如當年“亭亭玉立”,導游講解景點歷史故事也是娓娓道來。
當然,如果能增加閩湘兩個“君山”與船政文化歷史淵源的展陳和講述,將福州侯官精英民族英雄林則徐、湖湘文化代表人物民族英雄岳陽籍左宗棠及閩湘“兩個君山”之任氏家族的歷史與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福建船政文化串聯起來,這何嘗不是深挖閩湘文化故事、加強跨省文旅融合、提升岳陽文旅影響力的點睛添彩之筆呢?
福州馬尾君山與岳陽君山島雖隔千里,卻因深厚人文淵源緊密相連。當下深挖兩地文旅合作價值,讓游客既“慕名”品名人故事、激愛國擔當,也“慕緣”探地理族緣、感閩湘近代作為,更“慕茶”賞雙非遺茶香、享茶旅之趣,方能讓這份跨域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彩。
(作者系福建省文化廳原黨組書記、廳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