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
從長沙出發,沿高速往東北疾馳,車窗外的城市樓宇漸漸被青山綠水取代。岳陽渭洞筆架山下,一座青瓦連綿的古村落靜靜臥在山坳間,這便是被譽為“民間故宮”的張谷英村。

6月16日,張谷英村上新屋非遺展示館,游客在觀看皮影戲。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易昂 攝
沿著山路,慢慢靠近這座村落,才發現它的恢宏。1700多間明清老屋順著山勢鋪展,木梁勾連、檐廊相接,像一串被時光打磨的珍珠。走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腳下的石頭被幾百年的腳步磨得溫潤發亮,耳畔渭溪河水聲潺潺?;秀遍g,仿佛踏入一首流淌了六百年的長詩。
這座古村的“詩眼”藏在哪里?直到走進上新屋建筑群——如今的張谷英村上新屋非遺展示館,答案才漸漸清晰。

建筑本身是故事
許多人慕名而來,只為親見“民間故宮”的模樣。
踩著渭溪河平橋的青石板往前走,橋的盡頭便是上新屋的大門,這曾是通往這座古宅院的唯一通道。抬頭看,正門匾額上“文魁”二字雖經風雨侵蝕,筆畫間仍透著書卷氣。
作為張谷英村“干枝式”建筑布局的典型代表,上新屋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曾是十六世祖力心公的居所,總面積達7560平方米,曾擁有房間172間。
站在中庭,舉目四望,這座宅院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舊高大而恢宏。岳陽縣張谷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營銷經理王飛告訴我們,“整座上新屋,有五進格局、七眼天井、八座橫堂屋,像一個飛機模型?!碧梦萑缯簣詫嵉募沽海v貫全院;兩側橫堂屋則似舒展的羽翼,對稱鋪陳。
屋連屋,堂連堂,巷連巷,是張谷英村的特色。在這里,“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沿著縱橫交錯的巷道,可以通達每個廳堂。
雨天來這兒最有意思。雨滴從檐角串成線,落在天井里濺起小水花;聽“噼啪”聲敲在青瓦上,混著渭溪的流水聲,像在唱一首古老的歌。
讓人沉迷的,還有栩栩如生的雕花藝術。細看窗欞間,各色雕花精美絕倫。二龍戲珠、雙鳳朝陽、八仙過海、四郎探母、喜鵲梅花、蝙蝠松鶴、鯉躍龍門、麒麟送子……整個村落有3000多處雕花,歷經歲月風霜,依舊完好如初。
六百多年前,明代武官張谷英辭官在此定居,此后27代人在此繁衍生息,658戶人家至今仍守著這片老屋。
2001年,張谷英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起,當地政府開始對古村進行統一規劃修繕。
壁板拼鑲不用鐵件,改用竹梢細細咬合;雕花件不用機械,全靠砂紙一點點磨出溫潤觸感;脊件、檐頭附件不用水泥,按古法用石灰紙筋漿手工捏制。工匠們恪守“修舊如舊”,讓建筑保留著獨有的古韻,成為研究古代建筑藝術的珍貴樣本。
2024年5月,這座古宅迎來新的生機——岳陽縣張谷英村上新屋非遺展示館正式對外開放,沉睡的建筑故事與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磚黛瓦間撞了個滿懷。

非遺玩出新花樣
如果說建筑是非遺展示館的“骨”,那館內豐富的項目與創新體驗,則是讓這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魂”。
展示館的七大主題板塊,像七把鑰匙,打開了湘楚非遺的大門。
踏進非遺展示館,眼前便亮了起來。張燈結彩的岳州花燈展示區里,各色花燈掛滿了檐廊。瓶形燈的曲線溫潤如玉,蓮花燈的花瓣層層疊疊,宮燈的流蘇隨微風輕晃。這始于明末清初的岳陽縣獨有工藝,每一盞燈都藏著手藝人的巧思。
岳陽花鼓戲體驗區最是熱鬧。這里沒有傳統戲臺,卻有更鮮活的“幻影互動”。輕觸屏幕,AR技術瞬間為你換上戲服;抬頭看,3D全息舞臺上,虛擬演員正演繹著花鼓戲片段,衣袂翻飛間,盡顯韻味。
巴陵青陶體驗室里,滿是泥土的清香。展柜里的青陶作品樸實無華、粗獷簡潔。王飛告訴我們,“這些都是用本地觀音土,歷經揉泥、拉坯、燒制等36道工序做成的。”到了重大節假日和研學時期,還會有手藝人在這里教學。
想知道張谷英村為何能延綿六百多年,家風家訓館里藏著答案?!案x繼世,孝友傳家”的木質牌匾掛在正中,展柜里《張氏家訓》和《族戒》的抄本泛著舊光。自始祖張谷英公定居于此,家訓便成了家族的根;后世子孫又融入儒家“孝、和、勤、廉”的理念,讓六百多年的家族故事有了精神的支撐。
皮影戲體驗區的白色幕布前,85歲的蘭錦標老人坐在凳子上,面前擺著琳瑯滿目的皮影。這些皮影都是他和同伴們純手工制作的,有些已伴隨他幾十年。只見老人嘴上唱著戲詞,手指輕輕一挑木桿,雙腳不時跺著地板打節拍,幕布上的角色立刻“舞”起來,引得眾人拍手叫好?!拔覐男W皮影,會唱兩百多出戲哩!”老人笑著說,從前他常在田間地頭、村口曬谷場搭個簡易戲臺就開演,如今在非遺展示館,他有了專屬舞臺,成了大家眼里的“明星”,“能把皮影戲唱給更多人聽,我心里高興!”
“現在,非遺展示館每年能接待60多萬人次,學生來研學,游客來體驗。”王飛的眼里滿是期待,“未來我們還要拓展體驗空間、增加新項目,再建個村史博物館,讓大家不僅能玩非遺,還能更懂張谷英的故事。”
陽光透過天井落在屋內,皮影戲的唱腔、花鼓戲的旋律、游客們的歡笑混在一起。在這里,“非遺+科技”“非遺+體驗”的巧思,讓老手藝不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能摸、能玩、能傳承的生活。而張谷英這首流淌了六百年的長詩,也因這些鮮活的非遺故事,有了更動人的韻律。






